新闻头条
瓦埠湖入淮口轮船列队经过东淝河船闸向南朝巢湖长江行驶
16日,坐落安徽省境內的引江濟淮工程航道江淮交流段正式向社會船舶開放。這一交流江淮、平行於京杭大運河的我國第二條南北水運大通道開啟試運行。

引江濟淮工程連通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和另一條大河淮河,以城鄉供水和發展江淮航運為主,結合農業灌溉補水、改進巢湖及淮河水生態環境、排澇等歸納利用。

其中,江淮運河航道是我國在建規模最大、道路最長的人工運河,航道總裏程約355公裏,二級航道約186公裏,三級航道約169公裏。
當日上午,在安徽省合肥市派河口水上服務區,隨著一聲聲汽笛鳴響,一艘艘輪船從這兒緩緩駛出,向北駛向淮河。與此同時,在100多公裏外的瓦埠湖入淮口,輪船列隊經過東淝河船閘,向南朝巢湖、長江行駛。
「以往咱們的船從淮河到長江要繞道而行。引江濟淮航道註冊今後,航行總裏程縮短了300多公裏。」來自安徽淮南的船主彭亞一早駕船駛過江淮運河航道,「航道條件很好,現代化的歸納服務區可以補給日子物資和排放船舶汙染物,給咱們帶來極大便利。」
早在約1800年前,交流江淮的構想就已呈現。東漢末年,曹操曾設想開鑿人工河,使淮河的戰船可以進入長江,但最終未能完成。而今,當年的「曹操運河遺址」已是合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交流江淮的希望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盡力下照進現實。
江淮運河通航後,安徽境內構成「工」字形航道水運網,改變了淮河地區與長江地區之間水運繞道京杭大運河的現狀,縮短了200公裏至600公裏運送航程。
「通航後,水路運送將更通暢、更快捷、更經濟、更環保。」安徽省引江濟淮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陳曦介紹,經測算,通航後未來每年可節約大宗貨品運費超越60億元,每年可減少碳排放近18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