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从“伐林”变“护林”从守好“红线”到延长“
距离林海雪原风景区160多公里,也有一处以雪出名的地方——雪乡。
“我的家园就在黑龙江省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这里降雪随物具形,千姿百态,很好看。”从第一批林业工人逐渐转型为现在的民宿老板,樊兆义对于家园改变的感受相同深刻。
双峰林场坐落于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与老爷岭交汇处。在这里,冬季雪期长达约7个月。一到冬季,与世隔绝的双峰林场,宛如严冬中的一座“冷山”。
“冷山”中的人们最怕大雪封山。道路一封、木材停产,只能在家“猫冬”,日子过得绰绰有余。
发现冬季总有外地人来“雪地探险”,林场人捉住契机、改变观念、学习新技能,改变身份当上了家庭客栈运营者、景区保洁员,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天寒地冻里发掘金山银山。在日益兴旺的互联网、不断快捷的交通助力下,昔日山高路远的林场成为现在的“我国雪乡”。
现在,雪乡景区运营主体已超越200家,正在逐渐晋级旅行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景区。从雪乡放眼黑龙江,一场冰雪工业供应侧结构性变革正在这里不断深化。近年来,黑龙江省逐渐做强冰雪旅行业,平均每年招待游客上亿人次。一座座从前的“冷山”正变成被冰雪经济激活的“热土”。
从“伐林”变“护林”
“那会儿,林子黑森森的,两人合抱的参天大树,随处可见。到后来,一人抱的树都难找了。”本年68岁的刘养顺回忆起从前做伐木工人的阅历,感触颇深。
刘养顺的家,就在位于小兴安岭腹地的黑龙江伊春。
为国家供给木材2.7亿立方米,占全国国有林区五分之一……这是一座与“林”密不可分的城市。曾几何时,伐木工的拉锯声、搬木材的口号声、蒸汽机的轰鸣声交错在一起,响彻林海雪原。
2013年,伊春全面中止天然林商业性砍伐,连续60多年的木材砍伐前史在此时终结。
在守护绿水青山面前,朴素的林区人挑选用双肩扛起重托。“兴安愚公”马永顺、被称为“张山疯”的种树英豪张英善……一个个故事背后,是伊春推动重点国有林区变革、加快生态价值转化的脚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冰雪消融后,森林中万木吐翠。正值森林草原高火险期,伊春森工乌伊岭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阿廷河林场分公司护林员刘雄伟正在森林中巡护,仔细查看森林中是否存在火点。在人迹罕至的小兴安岭深处,刘雄伟和其他护林员们就是林海的“眼睛”。
从春天的万树新绿到冬季的茫茫雪原,每逢这样的场景映入眼帘,刘雄伟就觉得这些年的工作不负青春,“我想一直干到退休,守护好这一片绿水青山”。
从守好“红线”到延长“生命线”
时刻的指针拨回到本年4月,黑龙江双鸭山,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正是留鸟迁徙的旺季。大批白枕鹤、白琵鹭等珍稀北归留鸟或惬意漫步,或展翅飞翔,动听的鸣叫声此伏彼起。
近年来,遍布黑龙江的自然保护区坚持湿地“为鸟让路”,施行退耕还湿和生态涵养,在湿地上划出一道道生态红线,护佑着珍稀留鸟,也守护着美丽我国。
生态环境好不好,留鸟有“发言权”。珍稀留鸟的不断回归,正是黑龙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一道国家最北生态安全屏障正在这里构筑。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现,“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累计完成营造林38.8万公顷,全省森林面积214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7.3%。
作答绿色开展答卷,黑龙江依然在路上。《黑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黑龙江将进一步提升北方生态屏障功能,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安全得到保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建成生态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