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探索对学龄前儿童困难儿童留守儿童的服务
孩子是祖国的将来,孩子的生长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乌鲁木齐市妇联从2012年起在各区县的重点社区试点建立儿童之家,已建成20个儿童之家和1个儿童活动中心。此外,乌鲁木齐市许多社区还与“访惠聚”工作队、相关职能局,共同建立了多种方式的儿童活动中心,一同探究对学龄前儿童、艰难儿童、留守儿童的效劳。
活动人口子女在这里体验早教效劳、农牧区和艰难家庭的孩子在这里学习才艺、留守儿童放学后在这里承受作业辅导、城区孩子在这里体验科技大餐……5月11日-19日,记者走进儿童之家,感受儿童之家丰厚多彩的生活。
儿童之家
互动中促进亲子感情
5月17日11时30分,哈斯椰提·吾斯曼带着3岁的女儿麦乃赛·帕尔哈提来,走进二道桥片区管委会固原巷社区的儿童之家,上个月刚晋级完的活动室增加了不少新书籍和玩具。
“周二到周日每日上午开放,不论是外地孩子还是本地孩子,都能够来这里读书交朋友。”哈斯椰提·吾斯曼说,他们一家是从阿克苏来乌打工的,家庭条件较艰难,但没想到本人的孩子也能享用到这么好的教育资源。
2016年,全国妇联将儿童早期开展社区家庭支持项目延伸到新疆,固原巷社区“儿童早期开展社区家庭支持项目示范点”是乌鲁木齐市两个示范点之一,为资源贫乏社区0-3岁儿童和家庭提供公平、优质的儿童早期开展指导和效劳。
该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多,活动人口占60%以上。辖区近 50名0-3岁的孩子都在儿童之家活动,家长能够和孩子一同亲子阅读、亲子游戏、共学言语等。
女儿快4岁了,哈斯椰提· 吾斯曼打算让孩子学点专长,这在社区也能完成。
固原巷社区主任哈丽比努尔·马木提说,针对4-7岁的孩子,社区创办了书法班、舞蹈班,他们还与昆仑学院的意愿者达成协作,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合适的效劳。
活动中心
辅导学习培育喜好
5月11日,7岁的苏比伊努尔·阿加布都拉来到水磨沟区苇湖梁片区管委会兴盛祥社区儿童活动中心,来自市第76小学的音乐教员杜梦娇在给20多个孩子教舞蹈。
杜梦娇说“:每周六我和同事都会轮番到这里,给对音乐舞蹈感兴味的孩子教一些根本功。”
社区另一间教室里,杜梦娇的同事正在教水墨国画。9岁的妥美玲在市54小上三年级,在这里她第一次学习画梅花。
水磨沟区苇湖梁片区管委会兴盛祥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马萍说,辖区艰难家庭较多,针对这一实践状况,他们约请市第 54小、75小、76小以及77小的教员展开公益效劳,设置国学诵读、书画、纸艺等课程。
在米东区中兴社区的石化 14区中心市场内,不少放学后的孩子跟在市场上做生意的父母打了招呼,就朝市场中间的一间屋子走去。
孩子们进屋,市第61中学驻中兴社区工作队队长窦文鹏招呼他们坐下,给需求辅导的孩子答疑解惑。
去年年初,窦文鹏和同事走访时,得知中心市场的商户们普遍有个懊恼——孩子放学后正值运营顶峰期,孩子没地儿去,就在店里搬个板凳写作业。
随后,工作队与派出单位及米东区教育局联络,整合多方资源,为孩子们谐和场地和教师。
去年6月底,爱心课堂开班,周一至周四每天免费辅导1 小时。
自爱心课堂创办以来, 10岁的马悦简直从不缺席。她说:“爸妈在市场开了一家小吃店,每天五六点就开端准备,晚上有时10 点才回家,没时间管我。在这里,教师辅导我学习,还能认识许多朋友。”
VR馆
徜徉科学世界
浓烟四起、火苗乱窜,小朋友可在屏幕前实景灭火;忽然空中晃动、桌椅平移,小朋友则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端逃生演习;待在屋里,也能够享用在操场上狂奔的感受……在高新区(新市区)二工片区管委会科学北路社区的科普实验室,这一切都经过VR体验成为理想。
5月11日,在科学北路社区 VR馆,6岁的郭梓涵带着3岁的弟弟感受VR技术带来的乐趣。
该社区文体专干林静说,社区VR馆主要经过VR技术模仿火灾、交通、校园地震逃生等场景,体验者戴上VR头盔设身处地地学习自救和逃生的办法与技艺。
郭梓涵的母亲王女士说,女 儿 3 岁 起就开端参与社区的活 动 ,在社区能够学艺术课程 ,周 末社区会展开各类理论活动和体验性活动,增加孩子们的课外学问。社区的VR馆自去年开放以来,女儿根本每周都要来,如今儿子也跟着一同游玩、学习,这给二孩家庭减轻了不少担负。
“我和弟弟都能在这找到乐趣。”郭梓涵说,除了VR体验馆,她还能在“科普大屏”上自选动物世界、植物百科等观看,增长了不少学问。
科学北路社区针对儿童长期展开各类特征活动,除了日常辅导作业等,还引进培训机构为孩子们开设艺术类课程,并和辖区单位协作,带孩子们前往天文台、科技馆等地展开活动,让孩子们理解更多的科学学问。
亲子活动坊
陪伴多了不孤独
每天下午6点,是达坂城区东沟乡苇兰社区亲子活动坊里最繁华的时辰,10岁的马明成和几个小同伴一同来这里玩。
走进约40平方米的房间,里面设计有图书阅览区、倾吐倾听区、文娱活动区、亲情链接区等。
苇兰社区居民多以打零工、务农为主,特别是农忙时,顾不上照看孩子。
看着这些孩子放学后、周末以及寒暑假没人看守,社区干部和“访惠聚”工作队队员们急在心里。
去年11月,社区向达坂城区民政局申请,建起了“亲子活动坊”。
马明成的父母都在主城区打工,大多时间没有方法陪伴他,有了亲子坊就不一样了。
马明成说:“社区的叔叔阿姨常会组织我们来这里展开活动,爸妈也会抽出时间陪我,我还能够和这里的其他小朋友聚在一同,唱歌、跳舞、学才艺,一点也不孤独了。”